青岛滨海学院始建于1992年,2005年成为山东省首批(两所)民办本科高校。2009年具备学士学位授予权,2017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,2024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,2019年起先后与青岛大学、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。2013年入围教育部应��技术大学战略研究改革试点院校,2014年成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建设高校,2021年被评为教育部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实验高校,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。
展开先河 理念先进
学校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、文理基础学院、大专文理基础学院、财经学院、教育学部、外国语与国际合作学院、机电工程学院(智能制造学院)、信息工程学院(软件学院)、建筑工程学院、医学院、护理学院、商学院、酒店管理学院、艺术传媒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,开设50个本科专业,涵盖经济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工学、医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。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244人,外籍留学生37人。办学31年来,累计培养13万余名毕业生。
硬件齐全 条件优越
学校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,占地1250亩,由小珠山校区、大珠山校区和附属医院组成,形成两校区一附院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。学校建筑总面积110万㎡(其中已办理房产证88.7万㎡)。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.82亿元。现有图书馆4座,总面积60822.84㎡,馆藏纸质文献271.8万册,电子图书及电子期刊等数字资源折合841.6万册,设有阅览座位6852个。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2个,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,山东省教研基地1个,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,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,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和青岛市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,山东省民政厅批准的研究中心2个,大学物理、电工电子、大众传媒等实验(实践)教学中心16个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19个。其中包括,护理等专业的实训基地——1.35万平方米的母婴护理实训中心;2个酒店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——4.3万平方米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(珠山大饭店)和4.1万平方米的附属医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(润生大酒店);融合教育专业(特教方向)实训基地——2.3万平方米的善育堂;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训基地——2.3万平方米的附属医院康养楼;综合实训基地——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,1.4万平方米的世界动物自然生态博物馆;另有医学教育实习基地——1800张床位三甲标准附属医院。
师资优良,质量为本
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71人,其中具有硕士、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6.78%,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6.27%,另有外籍教师8人。现有山东省优势学科人才团队、山东省青创人才团队5个,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1个;省级及以上名师、优秀教师10人,市级名师12人。我校教师在山东省青教赛、教学创新大赛、课程思政、美术基本功等大赛中获一等奖11项、二等奖20项、三等奖22项。1人入围全国青教赛获三等奖,并获省教育系统“五一劳动奖章”;一团队在首届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中获省赛一等奖、国赛三等奖。
学校始终坚持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,为行��企业需求服务,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。目前,学校有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、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、特色专业等省部级重点专业20个。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、精品课程37门,山东省在线开放课程83门,校级一流课程、精品课程(群)、高水平课程、在线开放课程共249门,省级在线教学优秀案例12项,校级在线教学优秀案例129项。
开放办学 留学便捷
学校坚持“教育开放活校强校”国际化办学理念,实施开放办学提升工程,先后与俄、美、韩、日等33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126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师生交流、合作办学等项目。先后聘请270多名国(境)外专家来校授课,派遣60余名教师赴外访学,派出2500余名学生留学,选派近百名汉语志愿者赴外工作;累计接收近30个国家长期留学生1800余名。
以德树人 锤炼技能
学校始终坚持“以师生为本,以兴教育才为己任,以利民报国为目的,走内涵发展之路,以社会需求为导向,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”的办学指导思想。坚持“要学做事,先学做人;人人有才,人人成才”育人理念、“有利于社会进步,有利于学生成才,有利于学校(教师)发展”做事准则和“严、精、实”做事标准。办学多年凝练践行了“五育五化”育人模式,即德育生活化、智育能力化、体育自觉化、美育熏陶化、劳育习惯化,其经验做法被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、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。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、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,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典型、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、教育部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实验高校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、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、山东省文明校园、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。
御时代长风 承神圣使命
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立德树人、守正创新,统筹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,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民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勇毅前行。